文理新闻
首页 >> 文理新闻
影像记录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优势——新闻与传播系举办《影像中的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18-06-26 访问次数: 字号:[ ] 信息来源: 新闻与传播系

2018年6月25日下午3点,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民俗摄影家协会理事王进元老师为新闻与传播系2016和2017级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融创大厦418学术报告厅主讲了一场题为《影像中的文化遗产----以河北武安大社火为例》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新闻与传播系《摄影与摄像》课程主讲教师李瑞华老师主持。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王进元老师始终用手中的摄影机观察、捕捉、记录、呈现、保护、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乡串户,深入乡村,深入民间,用一种冷静的目光、一颗滚烫的内心、一份执着的信念、一种自适的坚守,去发掘文化形式,揭示文化内涵,阐发文化价值。他的摄影作品《大社火》获得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纪录证书、摄影作品《家谱》两次列入国际摄影展览,多组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中国国家地理》《中国财经》《中国之翼》《腾讯?图片》等多家专业期刊和网站刊发。他的个人著作有《武安社火考纪》《美丽乡愁》《美丽武安》《中国人的家谱》等。

王老师的讲座首先从“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入手,进而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形式和特点,重点揭示了文化遗产与影像的关系。王老师结合自己的文化思考和影像创作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结合自己对河北武安流传于武安市西土山乡西土山村、东土山村的民间社火活动----“土山诚会”的发掘、呈现、记录、保护、研究、传承等方面的工作,阐述了影像是挽救性记录文化遗产最直接的媒介、影像是传承性保护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法、影像是原生态呈现文化遗产最可靠的措施、影像是形象性传播文化遗产最有效的工具。

在互动交流环节,我们的学生提出影像的采集如何才能不仅仅止于对象的记录,而能拍出内涵、拍出精神?如何规避在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中对原生态的文化样貌可能造成的损伤?在场的老师也提出“土山诚会”作为一种声势浩大的传统的民间社火,传承沿袭600多年,它对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思维结构、精神世界、内心活动会产生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和沉淀为什么样的集体人格?对此王老师都给予一一解答。

在讲座最后,王老师对学生提出殷切的期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所有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只有和现代的传播媒介相互整合,相互并联,才能够行使其文化意义的承载与传播职能,传统文化只有在获得了当代的存在方式之后,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承传与弘扬。

(新闻与传播系供稿 撰稿杜剑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