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本科学制:四年学位:文学学士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历史
本专业主要培养本科人才,前身是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1994年与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中文系合并成bet365体育娱乐中文系。在分校时期,王力、袁行霈等著名教授曾于此授课,而知名学者严家炎、顾国瑞和周传家先后担任中文系主任,统筹和规划专业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北京联合大学同名主办专业,现任专业负责人李彦东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陈平原、夏晓虹,曾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7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还有来自北京地区学界、业界的特聘专家10余名。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1、社会声誉良好,专业核心能力过硬。汉语言文学专业从1978年开始专业建设,在三十多年的本科办学实践中,一直以“立足北京”作为基本定位,紧密结合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挖掘本专业在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优势和长处。依托北大和人大的学科框架和专业底蕴,尤其强化对阅读、写作和演讲等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1978年至今,已毕业的数千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北京地区的媒体、出版、教育培训、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北京地区的文化宣传和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给母校带回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2、文化传播方向,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紧跟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文化发展战略,把握北京的城市文化特点,将文化传播作为专业发展的明确方向。课程体系凸显底蕴与应用并重,推广国学,普及对外汉语教学,逐步打造由中外学生组成的文化交流班。在拓展视野、理解文化差异性的同时,也将准确传播汉语言文化变成学生的一项优势。
3、以优质教学发挥专业优势。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学校目前的定位,深化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品质。曾有1人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校级示范教师。现有校级精品课程一门(《古代汉语》),校级中青年执教能力比赛一等奖1人,院级优秀教师1名,校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在常规教学之外,还组织承办北京市人文知识大赛,努力展示知识的多样性;通过名师讲座拉近学术与人生的距离,通过经典研讨沟通文学与性情。而与法国英赛克学院、台北云林科技大学等校的交流项目也给在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4、实践教学朝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崇尚独立思考,能够不断提出问题与方法的专业。依托本科生导师制,每位同学从入学开始就逐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实践规划,以学术演讲、出版刊物和人文演绎等形式展现出来,并紧密与未来的职业或考研深造规划结合起来。为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定期举行师生主题沙龙,并通过工作室、项目等方式将创意同自主创业联系起来。而依托国家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摄影工作室”、“数字媒体实验室”、“平面媒体实验室”、“新媒体创新应用实验室”等实验室,本专业同学也能掌握娴熟的媒体业务,并具有一定的组织统筹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主办的系刊《红黄蓝》发行多期,在校内拥有众多读者。多次参加北京市人文知识大赛,屡获佳绩。一些在校同学的文学作品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黄河文学》、《芙蓉》、《山花》、《美文》等著名文学期刊发表,获得过中华文学复兴奖、剑门关文学奖、“包商银行杯”高校文学大赛等荣誉。
5、适应文化创意产业新形势,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融合。本专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构建“读-思-说-写”一体化渐进式专业综合训练体系,通过经典阅读培养批判性思考和审美能力,并将内化的人文素养转化为良好的中文表达能力。依托学校在传播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的优势资源,为北京地区的人文建设和文化产业提供应用型人才。
三、就业去向
本专业立足首都北京,培养适应国家文化繁荣需要,语言和文学理论基础扎实、人文素养较高、中文表达能力良好、文化宣传能力强,具备宏观文化视野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拥有一定文化创新、创意竞争力,能够从事文化传播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就业面较广,近年来就业率连续100%,主要集中于媒体、出版、教育培训和企事业单位四大类中。在媒体类中,除了就职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知名新闻媒体外,已有不少毕业生在淘宝网、团购网等新兴媒体中发展良好,并不断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教育培训类,除了成为中小学教师外,也有部分同学进入培训机构从事对外汉语教育。
考研和出国深造在近年毕业去向中呈稳步上升趋势,多名考生考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生通过申请获得前往美国、法国、新加坡和港台地区大学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四、主要课程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论、语言学概论、写作、编辑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名著选读、西方人文经典导读、人际交流训练、跨文化传播等。 |